我很烦恼,也很矛盾,我不知道该不该参加那么多学生社团?”近日,广东某高校大学生、金羊网友“木头”向记者倾诉苦衷,他参加了很多学生社团,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,想退出又担心失去锻炼机会,难以取舍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一困惑在大学新生中很普遍,一些高年级“过来人”认为,及早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重要。
大一新生困惑
参加社团———有分加!
影响学业———值不值?
“我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,我喜欢这个专业,上大学之前就计划着好好学习,将来走设计这条路。”“木头”说,他以前计划最多只进两个社团,但由于个人爱好多,很多社团都想加入。由于篮球打得好,刚开始他加入了篮球队,后来先后加入学生会、艺术团的街舞队和羽毛球队。
“木头”加入4个学生社团后,很快陷入困惑之中。“我平时就觉得很累,上课也是在睡觉,没有时间学习。”学生会总是中午开会,有时工作时间还和上课冲突。“我想回去上课,但那些部长居然让我们逃课帮忙工作。”他本来想退出学生会,但加入学生会,学期末有分加,他因此舍不得“放手”。
“对于街舞,我是越来越喜欢它了,感觉学了不少东西。”“木头”说,街舞队下学期有表演,必须加紧练习,学生会活动也很多,必须经常过去帮忙。“我始终想把学习摆在第一位,我不想因为社团耽误了我最初的梦想。我想当一名设计师。但经过第一学期,基础课我差不多没时间学,更不用说专业课了。”
“我不想浪费时间,很想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,但是别人说,大学一定要多参加社团活动,多认识人,多积累经验,不要再像以前埋头苦读。到底应该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,还是多积累社团经验?”“木头”觉得很迷惘。
记者调查
很多大学生有过这种困惑
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,“木头”的困惑,在广东高校中,尤其在低年级的学生中,有一定的普遍性。许多大三大四学生承认,他们曾经因为社团问题走过弯路。
小琪是华南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,大一时参加了三个社团,如今只剩下一个。回想大一时,她仍然心有余悸,除了上课,没有额外的时间学习,社团的事情一件接一件,有时候为了社团工作按时完成,上课都偷偷在做。她每天只睡6个多小时。“考试前是最受煎熬的,每个人都在学习备考,我还有一大堆的社团事情没做,但又不能撒手不管,好几次紧张得快哭了。”
到了大二,她“胆子大了,没有大一时那么紧张了”,但仍然觉得很纠结,想看一些课外书,却挤不出足够的时间。不过,她计划大三时仍然会留在现在的社团,去竞争更高的职位。她认为,没有社团工作,也不见得会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,“反倒是忙碌的社团工作能给我挤时间学习的动力”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不少低年级学生都有这种想法。
暨南大学大二的小钟,在大一结束后就退出加入的社团,因为“那种每天冲刺的生活真的很难受”,使他无法兼顾学习。一名社团负责人表示,大一结束后是每个社团的“流血”时期,有些社团甚至会“空巢”,只剩下一两个干部等着招新人。
高校辅导员评点
具备专业技能更有竞争力
华师一位辅导员接受采访时认为,这基本上成了一个规律:在大一阶段,不少学生都选择参加一个甚至多个社团,希望锻炼各种能力。同时,因刚到大学,还未适应大学生活,难以兼顾学习和社团工作,部分学生会为了工作而逃课,成绩也不理想。到了大二,学生成了社团的干部,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团工作上。
这位辅导员认为,社团能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,学生也能在社团工作中锻炼和激发各种能力,如交际能力、领导能力、策划能力、表达能力等,是课堂以外的学习平台,参加社团接受锻炼无可厚非。
这位辅导员同时提醒,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重,不能舍本逐末。只有具备专业技能才更有竞争力,其他综合能力则是锦上添花。曾有不少学生向她诉说困惑,作为辅导员,她帮助分析原因,找到问题根源,尽量做到学习和社团两边兼顾,有学生因为无法兼顾而放弃社团。她建议学生除了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努力,也应有其他方式去锻炼综合能力,“毕竟学习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”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社团对学生干部的成绩有一个最低的要求,如绩点2.5。还有社团采取公示主要干部成绩的制度,得到了学生的认可,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“过来人”经验
不能寄希望于社团带来好处
小付是广东某高校分校区的学生会主席,现在上大四。在大部分同学仍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时,她在几个月前已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。她的专业是城乡规划,将要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毫不沾边。
上大一时,小付也和许多新生一样,抱着“广撒网”的心态进了三个社团。她常常早上6时出门,直至晚上11时宿舍要关门时才“冲进去”,每天忙得晕头转向。她表示,大一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、方向是什么,“只希望每一样工作都能做好”,因此她对每个社团的工作平均分配精力。她极少逃课,希望兼顾学习和社团。她说:“那是大学四年里最忙的时候。”
经过一番考虑,大二开始时她退出一个社团,晋升为校学生会公关部部长和校辩论队主要成员,她从中找到了日后发展的方向。大三大四时,她竞选成为校区主席。期间,她虽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,但并未放弃专业学习,不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营销、品牌规划、绩效等方面,“虽然忙,但我每个月至少保证看十本书”。在她看来,这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学习,并能应用于实践。
小付认为,大学生应该尽早地找到自己的目标,明确定位,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、适合干什么、能干什么。“社团和课堂同样是学习,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应视自己的方向而定。”同时她认为,应理性对待社团,不能功利地寄希望于社团能带来多少好处,“社团只是提供了另一种尝试,启发某种潜在的兴趣”。
心得共享
有社团经历学生五个建议
1、参加社团不能过多,要有所侧重,最好不要参加同类社团,如团委和学生会,两者均是学生工作社团,性质相似,选其一即可。华师传播系大三的小杨大一时就选择了校报和校学生会,既得到了专业方面的实践,又获得了学生工作的经验。
2、社团选择可与专业相关,达到理论和实践两者互补,“这样在忙社团工作时也会感到是在进行专业学习,而不觉得浪费时间”。
3、当学习和社团工作冲突时,衡量两者轻重,如一次和商家当面洽谈赞助的机会,有时候比一堂理论课更值得把握,因为理论可以课下看书,但是实践的机会稍纵即逝。
4、坚持原则,绝不动用学习时间。暨大经济系的小陈每周给自己设定三个固定的时段用于学习,“雷打不动”。同时,很多社团在学期初就要求成员上交课程表,因此学生有理由为了上课而拒绝社团工作。“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没有坚持原则,却把社团工作当作不学习的借口。”
5、平衡心态,速战速决。不要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学习,在学习时又想着工作,两面不讨好。
大一新生困惑
参加社团———有分加!
影响学业———值不值?
“我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,我喜欢这个专业,上大学之前就计划着好好学习,将来走设计这条路。”“木头”说,他以前计划最多只进两个社团,但由于个人爱好多,很多社团都想加入。由于篮球打得好,刚开始他加入了篮球队,后来先后加入学生会、艺术团的街舞队和羽毛球队。
“木头”加入4个学生社团后,很快陷入困惑之中。“我平时就觉得很累,上课也是在睡觉,没有时间学习。”学生会总是中午开会,有时工作时间还和上课冲突。“我想回去上课,但那些部长居然让我们逃课帮忙工作。”他本来想退出学生会,但加入学生会,学期末有分加,他因此舍不得“放手”。
“对于街舞,我是越来越喜欢它了,感觉学了不少东西。”“木头”说,街舞队下学期有表演,必须加紧练习,学生会活动也很多,必须经常过去帮忙。“我始终想把学习摆在第一位,我不想因为社团耽误了我最初的梦想。我想当一名设计师。但经过第一学期,基础课我差不多没时间学,更不用说专业课了。”
“我不想浪费时间,很想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,但是别人说,大学一定要多参加社团活动,多认识人,多积累经验,不要再像以前埋头苦读。到底应该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,还是多积累社团经验?”“木头”觉得很迷惘。
记者调查
很多大学生有过这种困惑
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,“木头”的困惑,在广东高校中,尤其在低年级的学生中,有一定的普遍性。许多大三大四学生承认,他们曾经因为社团问题走过弯路。
小琪是华南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,大一时参加了三个社团,如今只剩下一个。回想大一时,她仍然心有余悸,除了上课,没有额外的时间学习,社团的事情一件接一件,有时候为了社团工作按时完成,上课都偷偷在做。她每天只睡6个多小时。“考试前是最受煎熬的,每个人都在学习备考,我还有一大堆的社团事情没做,但又不能撒手不管,好几次紧张得快哭了。”
到了大二,她“胆子大了,没有大一时那么紧张了”,但仍然觉得很纠结,想看一些课外书,却挤不出足够的时间。不过,她计划大三时仍然会留在现在的社团,去竞争更高的职位。她认为,没有社团工作,也不见得会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,“反倒是忙碌的社团工作能给我挤时间学习的动力”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不少低年级学生都有这种想法。
暨南大学大二的小钟,在大一结束后就退出加入的社团,因为“那种每天冲刺的生活真的很难受”,使他无法兼顾学习。一名社团负责人表示,大一结束后是每个社团的“流血”时期,有些社团甚至会“空巢”,只剩下一两个干部等着招新人。
高校辅导员评点
具备专业技能更有竞争力
华师一位辅导员接受采访时认为,这基本上成了一个规律:在大一阶段,不少学生都选择参加一个甚至多个社团,希望锻炼各种能力。同时,因刚到大学,还未适应大学生活,难以兼顾学习和社团工作,部分学生会为了工作而逃课,成绩也不理想。到了大二,学生成了社团的干部,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团工作上。
这位辅导员认为,社团能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,学生也能在社团工作中锻炼和激发各种能力,如交际能力、领导能力、策划能力、表达能力等,是课堂以外的学习平台,参加社团接受锻炼无可厚非。
这位辅导员同时提醒,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重,不能舍本逐末。只有具备专业技能才更有竞争力,其他综合能力则是锦上添花。曾有不少学生向她诉说困惑,作为辅导员,她帮助分析原因,找到问题根源,尽量做到学习和社团两边兼顾,有学生因为无法兼顾而放弃社团。她建议学生除了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努力,也应有其他方式去锻炼综合能力,“毕竟学习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”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社团对学生干部的成绩有一个最低的要求,如绩点2.5。还有社团采取公示主要干部成绩的制度,得到了学生的认可,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“过来人”经验
不能寄希望于社团带来好处
小付是广东某高校分校区的学生会主席,现在上大四。在大部分同学仍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时,她在几个月前已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。她的专业是城乡规划,将要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毫不沾边。
上大一时,小付也和许多新生一样,抱着“广撒网”的心态进了三个社团。她常常早上6时出门,直至晚上11时宿舍要关门时才“冲进去”,每天忙得晕头转向。她表示,大一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、方向是什么,“只希望每一样工作都能做好”,因此她对每个社团的工作平均分配精力。她极少逃课,希望兼顾学习和社团。她说:“那是大学四年里最忙的时候。”
经过一番考虑,大二开始时她退出一个社团,晋升为校学生会公关部部长和校辩论队主要成员,她从中找到了日后发展的方向。大三大四时,她竞选成为校区主席。期间,她虽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,但并未放弃专业学习,不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营销、品牌规划、绩效等方面,“虽然忙,但我每个月至少保证看十本书”。在她看来,这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学习,并能应用于实践。
小付认为,大学生应该尽早地找到自己的目标,明确定位,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、适合干什么、能干什么。“社团和课堂同样是学习,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应视自己的方向而定。”同时她认为,应理性对待社团,不能功利地寄希望于社团能带来多少好处,“社团只是提供了另一种尝试,启发某种潜在的兴趣”。
心得共享
有社团经历学生五个建议
1、参加社团不能过多,要有所侧重,最好不要参加同类社团,如团委和学生会,两者均是学生工作社团,性质相似,选其一即可。华师传播系大三的小杨大一时就选择了校报和校学生会,既得到了专业方面的实践,又获得了学生工作的经验。
2、社团选择可与专业相关,达到理论和实践两者互补,“这样在忙社团工作时也会感到是在进行专业学习,而不觉得浪费时间”。
3、当学习和社团工作冲突时,衡量两者轻重,如一次和商家当面洽谈赞助的机会,有时候比一堂理论课更值得把握,因为理论可以课下看书,但是实践的机会稍纵即逝。
4、坚持原则,绝不动用学习时间。暨大经济系的小陈每周给自己设定三个固定的时段用于学习,“雷打不动”。同时,很多社团在学期初就要求成员上交课程表,因此学生有理由为了上课而拒绝社团工作。“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没有坚持原则,却把社团工作当作不学习的借口。”
5、平衡心态,速战速决。不要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学习,在学习时又想着工作,两面不讨好。